#郭台銘和陳樹菊,誰比較成功?
郭台銘身價超過1000億,捐款超過200億
陳樹菊身價應不到1億,捐款超過1000萬
若比較兩位的知名度和捐款金額,郭台銘應較"成功"
但為什麼陳樹菊被媒體大眾推崇? 而郭台銘則是好壞參半?
其實沒有誰比較成功,做這樣比較也意義不大
僅是一種個人選擇的自我實現
#不用順從主流告訴你的成功,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從小家長、學校和媒體教育(洗腦)要上名校、30歲前結婚生子、年薪百萬
好像這樣人生就會從此像童話故事一樣幸福美滿,但真的如此嗎?
台灣近200萬人有憂鬱症狀,超過100萬人罹患憂鬱症、離婚率超過20%
追求主流定義的成功,卻讓社會上很多人變得不快樂
博士賣雞排和女星嫁入豪門的這種新聞是如此吸睛和議論紛紛
怎麼新聞沒有去探討原因、以及他們是否更快樂?
我曾經想不通為何牙醫朋友花7年當上醫生卻轉行做旅遊業務
原來是他熱愛旅遊而且喜歡找朋友去享受海外帆船跳島
這樣的生活讓他嚮往和更開心,毅然決然離職轉入旅遊業
經過幾年的努力,他現在在大陸知名旅遊品牌當項目經理
有次在上海跟他一起聚餐,看他分享旅遊的眼神是會發光的!
#達成目標後的成功,為什麼會有空虛感?
我在2017年擔任賣方財務顧問協助春上蛋糕出售給上櫃公司六角國際
那年我才25歲,人生第一次靠自己突然賺到500萬
完成併購案後參加慶功宴、出國旅遊度假
接著去看了幾次保時捷,但左思右想覺得錢花在車上沒什麼意義
接著好一陣子陷入自我思辨: 我既不愛名牌和名車,要賺多少錢才夠?
也一直思考我接下來要做什麼?
也一直思考我接下來要做什麼?
原來達成目標的成功,是會有空虛感的
靠買名車、吃美食那些都不會解除空虛,需要有人生長期目標和富足心態
#如何有富足心態: 認識自己是誰、(不)能夠、(不)喜歡什麼、多給予
人每天有16小時是醒著,一半是工作,一半是生活
前面講到很多人有憂鬱,其實是因為工作或生活上的不滿足或創傷
工作上,很多不是因為薪水高低而不富足,而是工作上沒有成就感或方向
所以與其花很多力氣把自己填滿一個又一個工作
甚至要求自己待在不愛的工作要做滿一年以上
不如給自己一個月、甚至一年以上都可以,讓自己多方嘗試探索
更重要的是要記錄和觀察自己,可以透過日記、老友交流、冥想等
在探索自己的過程中爾偶會迷路,也可以找幾位人生導師幫忙輔導
像我自己曾經很想當大老闆,跟電影一樣掌握一個商業帝國
但自己創業後才知道箇中辛苦,以及不要為了創業而創業
創業邁入第七年,才逐漸知道自己的優勢和能力侷限
今年也漸漸發現自己喜歡且擅長分析國際政治以及更堅定要投入影響力投資
這樣的方向感,讓我能夠每天心情上更穩定和有富足感
生活上,很多人追逐更多錢,更多美食,更多名牌衣物包包
但更該去掌握的反而是真正會讓自己心情穩定的富足感受
就好比每餐都吃米其林並不會讓一個人很開心,而是偶爾吃
甚至是讓更多人有機會去吃米其林那種開心會讓人更富足
少即是多,能夠給予才是一種真正的幸福
探索自我的資源: 劉軒自我探索工作坊
#勞動性的志工外,影響力投資是一個選項
一個人或一群人有限次數的去淨海,對於沙灘的永續幫助能有多少?
靠買名車、吃美食那些都不會解除空虛,需要有人生長期目標和富足心態
#如何有富足心態: 認識自己是誰、(不)能夠、(不)喜歡什麼、多給予
人每天有16小時是醒著,一半是工作,一半是生活
前面講到很多人有憂鬱,其實是因為工作或生活上的不滿足或創傷
工作上,很多不是因為薪水高低而不富足,而是工作上沒有成就感或方向
所以與其花很多力氣把自己填滿一個又一個工作
甚至要求自己待在不愛的工作要做滿一年以上
不如給自己一個月、甚至一年以上都可以,讓自己多方嘗試探索
更重要的是要記錄和觀察自己,可以透過日記、老友交流、冥想等
在探索自己的過程中爾偶會迷路,也可以找幾位人生導師幫忙輔導
像我自己曾經很想當大老闆,跟電影一樣掌握一個商業帝國
但自己創業後才知道箇中辛苦,以及不要為了創業而創業
創業邁入第七年,才逐漸知道自己的優勢和能力侷限
今年也漸漸發現自己喜歡且擅長分析國際政治以及更堅定要投入影響力投資
這樣的方向感,讓我能夠每天心情上更穩定和有富足感
生活上,很多人追逐更多錢,更多美食,更多名牌衣物包包
但更該去掌握的反而是真正會讓自己心情穩定的富足感受
就好比每餐都吃米其林並不會讓一個人很開心,而是偶爾吃
甚至是讓更多人有機會去吃米其林那種開心會讓人更富足
少即是多,能夠給予才是一種真正的幸福
探索自我的資源: 劉軒自我探索工作坊
#勞動性的志工外,影響力投資是一個選項
一個人或一群人有限次數的去淨海,對於沙灘的永續幫助能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