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行銷挑戰賽(Google Online Marketing Challenge)
宏碁國際競賽 ACER Incredible Green Contest
國際青年創業領袖計畫 (YEF)
「思想地圖」青年培訓計畫
EPSON綠領菁英計畫
外交部青年大使團
泰北國際志工團
TOEIC獎學金
易社青年計畫
Google營隊
等等等。
大二上,在EPSON比賽中,先到EPSON台灣總部受訓2天後,得到現場發表的團隊第一名,再通過筆試以及面試,成為當屆最年輕的代表。
(今年更盛大和完整,請洽官網,報名表收件截止: 2013/6/12 通知函寄發: 2013/6/14)
大二下,在YEF比賽中,歷經6個月的時間,書面審核、團隊互評、現場發表、英文面試等關卡,從200多人中脫穎而出,成為當屆最年輕的代表。
大三,在ACER比賽中面對上百隊來自美國、歐洲、大陸、印度等國的堅強陣容,挺住壓力帶著5個平均比我大3歲夥伴打進世界前36強,並成功開啟HP、3M、育成中心等單位的洽談,雖然在英文團體面試敗下陣來,差一點就挺進決賽。
我的相關經驗比起一些比賽達人或是世界冠軍算是很平凡,雖然不是每一次都得冠軍或成為代表。但業界合作以及超過10次的團隊合作經驗中,有些比賽技巧和社會觀察應該很值得和大家分享和交流。
觀察一:心態很重要─準備好,大膽去闖
長期觀察下來發現:不少學生會覺得自己人微言輕或是不得其門而入,也就是說社會上的大人或是大企業們好像大多不太會真的認真看待青年的想法和提案。但其實會這樣,是因為我們的想法大多不夠周全和深入,換句話說,只要夠有說服力和有膽識,那其實有不少人或是組織願意一同討論,甚至是大力幫忙。
舉自己為例,我19歲時和一位朋友很幸運一起被贊助受邀參與社會企業高峰會,可以說是亞洲區非常知名的社會企業活動,每年底都會在香港盛大展開,全世界各地上千位產官學研的代表們都會蒞臨。
那時候雖然我們參與大會的提案沒有入選,但我們覺得我們的點子並沒有輸給現場的入圍團隊。我突然別過頭跟我夥伴說:「這樣我們也可以上台吧!」沒想到她說:「好阿,走啊!」原本在台下忌妒的我們,3分鐘後,卻已經站上大會的舞台站在上千人面前發表我們的構想!
後來仔細回想,也真的是很不可思議,但若是我們沒有事先準備好簡報檔案、名片、盛裝出席、計畫介紹等等,那麼根本不可能能夠和主持人爭取到上台的機會。
所以隨時準備好,大膽去闖,好好保握機會!反正,我們還年輕沒甚麼好損失的,不是嗎?
觀察二:產學合作的差距─60000件研發成果 v.s. 2288件技轉
根據資料顯示,教育部鼓勵技專院校推動產學合作,截至100學年度統計,共累積六萬多件產學研發成果,然而其中只有5391件成功申請專利、2288件獲技術移轉,九年來政府單位與民間企業總計一共投入高達270億元產學合作金,最後卻只替技專院校帶來5億1941萬元收入,許多作品經常創意有餘但技轉不易。
大學研發成果常因難以商品化,導致投入大量經費資源遭到浪費,教育部技職司坦承,台灣企業投入研發經費比率不高,產學合作金額來源僅9.6%來自民間,其餘多半是由政府單位與大學支出。
在與產學營運中心、3M、HP研擬產學合作的過程中,我們自己也遇到產學合作上的困境,基本上還是心態和制度的差異。簡單來說,業界以市場導向,一切講求成果和速度;但學界則是因現有編制、教師評鑑、經費考量等因素而變成學術導向。
反觀扮演重要橋梁的校園育成中心,人數編制大多不到10人,實務上應該也還是很難撐起學界和業界的橋梁,甚至是推動相關法令和預算的修訂。但其中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是成大技轉育成中心,有30人的編制,可見成大對於研發和技轉的用心,也表現非常亮眼:成大三十人團隊 靠專利年賺上億。
若想要進一步了解如何解決產學合作的困境,建議可以參考技專院校產學合作之探究。
大學研發成果常因難以商品化,導致投入大量經費資源遭到浪費,教育部技職司坦承,台灣企業投入研發經費比率不高,產學合作金額來源僅9.6%來自民間,其餘多半是由政府單位與大學支出。
在與產學營運中心、3M、HP研擬產學合作的過程中,我們自己也遇到產學合作上的困境,基本上還是心態和制度的差異。簡單來說,業界以市場導向,一切講求成果和速度;但學界則是因現有編制、教師評鑑、經費考量等因素而變成學術導向。
反觀扮演重要橋梁的校園育成中心,人數編制大多不到10人,實務上應該也還是很難撐起學界和業界的橋梁,甚至是推動相關法令和預算的修訂。但其中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是成大技轉育成中心,有30人的編制,可見成大對於研發和技轉的用心,也表現非常亮眼:成大三十人團隊 靠專利年賺上億。
若想要進一步了解如何解決產學合作的困境,建議可以參考技專院校產學合作之探究。
觀察三:世界正在改變─T型人才是趨勢
1.你是否有專業知識,但對於其他領域卻了解甚少,或是難以跨界溝通?
2.妳是否有廣泛知識,但卻沒有一技之長?
「專才和通才哪個好?」沒有絕對的答案,因為關係到產業特性、個人特質、職涯規劃等因素。而根據國內外企業以及知名媒體(商周、天下、CNN、Times等)指出,T型人才才是未來趨勢,也就是有廣泛知識且有專精的第一專業。
先談通才,像是大部分基金會、非營利組織、新創團隊都有很大的通才需求,因為預算有限加上業務繁雜所以不可能花大筆費用去聘請每項業務的專才,所以大多會轉而招募通才。通才,有溝通能力且涉獵廣泛,但就算沒有專業,也要有很強的學習能力,並且最好能夠有一技之長或是要專研某個產業,才比較有辦法在某一產業佔有一席之地。
在講求跨界合作的趨勢下,專才或是通才都已經不符合時代潮流。若你想有個更廣和更遠大的職涯發展藍圖,那勢必得做出改變,成為T型人,甚至是跨專業的π型人才。
把握比賽的決勝關鍵
1.團隊最重要
「並不一定要找到最強的隊友,而是要用心去經營最強的團隊」
「隊長的定位和團隊經營能力尤其重要」
2.健全心態很重要
「參賽初衷? 認識自己、高額獎金、拓展人脈還是其他學習點?」
「個人團隊內的定位? 輔助角色、領導者還是?」
3.先好好量化
要有明確的數字,且一定有比較基準。
假設你今天做出一台超級個人電腦,而且你想要開拓這個市場,那麼就要證明「你所謂的超級跟別人所謂的超級一樣」才有商業價值,那比較好的方式就是拿市面上最強的電腦來比較,最好要強調出效能、價格、資金上的數字差別。
4.內容再好,也要會包裝
數字都有了,就該有個別緻的呈現才能打動人心。
舉兩個例子:像是微熱山丘成功用故事行銷和由上而下的行銷方式打出一片新天地,網頁蠻精緻的,但好像找不到他們的臉書粉絲頁,可惜! 又像是知名的大誌運用創新且令人感動的商業模式迅速取得社會大眾的關注,光臉書粉絲頁就有10萬多人。
5.量化和包裝千萬要平衡好
如果把太多重心放到量化和包裝都不適宜,前者會造成簡報像是無趣的學術簡報,後者則會讓人覺得過於吹噓沒有做足功課。建議最好在發表前或是繳交成果前先找專家和朋友給予較客觀的建議。
6.有些比賽是允許同時參加其他比賽,或是重覆參賽的
如果你有一個很好的構想,那其實可以考慮參加不同的比賽,但前提是你有辦法把每一個比賽都處理得好,而且主辦單位要允許,請一定要把規章看清楚。有個朋友拿下三個比賽的冠軍,但是卻因為腎出了問題而住院1個月,所以請大家量力而為就好,不要太貪心。
7.比賽或是計畫申請期間會很忙,但最好定期把以上幾點再看一次,才不會忘記!
如果你欣賞蒲公英人--張慶生的文章,歡迎按此分享
如果妳喜歡蒲公英人--張慶生的文章,歡迎按此訂閱(或是右上角直接輸入email)
感謝你提供這麼豐富的資訊內容,也很欣賞和羨慕你的經歷!
回覆刪除另外小小的一個地方,在第四點的內文中"但好想找不到他們的臉書粉絲頁,可惜!"有一個錯字!
育修,謝謝你的留言和提醒。
刪除其實不用羨慕我的經歷,每個人都不一樣,都應該要有屬於自己的路,做自己才是真正樂活:)
文字都是假,唯獨真相最真,
回覆刪除連己都不能信『我自知身內有內鬼與賊』
隨緣,我清楚自己的身體,那時暴必我真的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