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介紹

「蒲公英人的由來
101年6月下定決心提筆,寫海內外生活、管理、設計、社會觀察等。
(部份文章刊登在關鍵評論網的專欄)

30歲台灣人,幸運有許多人支持和運氣。
失敗無數次,反省內化後會再繼續完成下一個目標。

目前和朋友合夥成立樂浪遊艇俱樂部
協助公益團體免費包船,歡迎來信1頁合作提案。
(不用曝光、不用公開、只要真的讓弱勢者有改變即可)

2013年11月13日 星期三

換角度看新聞:【留洋女生棄200萬年薪,投入偏鄉教育】

2013年7月26日聯合報刊出

















看到這篇文章大部分的人的第一反應是:
「哇,這女生不簡單耶,放棄海外高薪兩百萬投入台灣偏鄉教育耶!」


但其實這些聳動標題大多只是為了吸引讀者,不用太小題大作。

再仔細分析一下,這報導的標題蠻容易變向鼓勵我們學習這位女生都回台灣投入公益,但我們要學習其實應該是她追夢的勇氣和執行力!

我們常常羨慕別人的優點、經驗和想法,可以欣賞,但是別忘了自己的。畢竟,我們都不會成為別人,只有愈了解自己,不斷發揮自己的長處,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才能真正做到傑出。

簡單談媒體和做自己後,我們來聊聊這篇報導中的志願服務。


志願服務要兼具理性和感性

志願服務,就是自發性付出。

更精確的說,志願服務絕對不是單向付出,遲早我們會發現獲得最多的是自己,因為我們會更快樂。

我們以有爭議性的「國際志工意義」來切入,很多人會質問國際志工的意義,因為相對於國內志願服務,不管飛到哪去當國際志工的短期投入都蠻高的,但又沒辦法馬上看到短期的成效。

但有趣的是那些去當國際志工的人,不管時間長短,回來之後的改變都是很驚人的,可能不是馬上看出來,但就像下面那張圖一樣,國際志工就像中間那道橋梁的某一段,讓我們有機會從自己習慣的那一邊一窺另外一個世界,有些人跨過橋梁後走了很遠,有些人走了幾步就回頭了,這都沒關係,也沒有對錯,因為至少這些經驗都絕對對於日後有不小的影響!



理性來說,就「短期成本效益」以及「國際志工缺乏永續規劃」這兩個前提來說,我們還真不該去當國際志工,就算要去也該有完整的規劃。

感性來說,去當國際志工後會改變你看世界的角度,會更宏觀和更有深度,又或許會讓你靈魂留在那,就像那些去當國際志工的人常會覺得特別想念那些曾經服務的地方。

所以,國際志工,Why not?

就去冒險吧,去做自己真心喜歡的事情!


*至於美國兩百萬算不算高薪以及為什麼這位女生能夠放棄高薪都暫且不談,因為一來意義不大,二來不是這篇想強調的重點。

2 則留言:

  1. 志願服務要兼具理性和感性: 理性方面,版主已經結論我們不該去當國際志工,感性方面版主的結論是"去當國際志工後會改變你看世界的角度...會讓你靈魂留在那...",想請問版主,那站在那些被服務者的角度,他們有獲得什麼呢?恕我這麼說的比較不好聽,但是做自己跟自私有時候是一體兩面的

    回覆刪除
    回覆
    1. 讀者您好:

      先謝謝您的留言,歡迎任何指教和討論交流。

      您提出了從您所謂的受服務者的角度來看。


      先針對您主要的問題:「他們有獲得甚麼?」

      我們必須先認知每位付出服務者的動機都不一樣,有的人就想蜻蜓點水,有的人想要做長期耕耘,如果每個人都完全為對方著想,都去想對方能真的獲得甚麼,那世界就真的太美好了!但絕大多數的人還是比較利己的,所以您才會覺得所謂的受服務者好像沒有獲得太多。但其實不論那些做國際志工的人是出自於甚麼目的,他們只要喜歡,做自己喜歡的決定,這也沒有甚麼不對吧,就像妳能說馬偕醫生(遠渡重洋來台灣行醫)是錯的嗎?


      再針對「受服務者」這個用詞,我覺得不是太恰當,因為在我看來雙方都各取所需罷了,沒有所謂給服務和受服務。

      舉例來說,去泰國當國際志工的學生或多或少可以幫到當地,而學生本身也可以得到快樂、美化履歷、友誼等等,所以其實基本上雙方或多或少都有收穫,也很難去衡量哪一方獲得比較多,所以也就不存在所謂的單純給予和接受。


      總結一下,您提出的問題和角度都很適合用來反思,是比較個人的,沒有絕對的答案。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