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介紹

「蒲公英人的由來
101年6月下定決心提筆,寫海內外生活、管理、設計、社會觀察等。
(部份文章刊登在關鍵評論網的專欄)

30歲台灣人,幸運有許多人支持和運氣。
失敗無數次,反省內化後會再繼續完成下一個目標。

目前和朋友合夥成立樂浪遊艇俱樂部
協助公益團體免費包船,歡迎來信1頁合作提案。
(不用曝光、不用公開、只要真的讓弱勢者有改變即可)

2012年12月6日 星期四

英國丹麥設計巡禮後,看台灣的設計產業現況

          <The Decision Maker Guide Through Life>


時代基金會的YEF國際青年創業領袖計畫,是台灣重要的育成搖籃,已經邁入第10年
今年贊助17位代表赴歐洲參訪,重點擺在英國和丹麥的「設計」...


蒲公英人很幸運成為代表之一,但16天的參訪下來,必須承認看到的廣度或許夠,但深度應該只能說微不足道,所以為了好好充實自己,回國之後買了些設計書和研讀了不少資料。最近剛好因為去香港參加社會企業高峰會而巧遇嚴長壽先生和也很幸運能夠一起用餐,從那時候開始接觸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最近看到裡面有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台灣設計圈的哈佛~實踐設計學院>,讓我想起一個有關我們YEF代表們在歐洲發生的有趣故事和一些啟發:

我們幾位YEF代表利用空閒去Tivoli走走(丹麥最悠久的遊樂園),剛好晃進一家設計店,裡面的文創產品琳瑯滿目真的是令人目不暇給。我們就想說選一個最好的設計帶回台灣,大概逛了好幾十分鐘吧,最後大家都聚在一個非常有趣的產品<The Decision Maker Guide Through Life>
前面,那個東西不小,但是非常有創意和互動性,所以我們就選擇他為最喜愛的產品。當準備要去櫃檯結帳時,有人就順手把那個小東西翻過來看,不翻還好,一翻真的是令人驚訝,上面寫著:「Made in China」,下一行寫「Made in Taiwan」。

當下大家大多只是一笑置之,後來好像也沒有買那個產品,但卻對我有很大的啟發。
我開始試著分析上面事件背後的結構:

台灣的設計,不管是在藝術類或是科技領域頻頻在國際大賽中傳出捷報,但為什麼大多只是停留在得獎,而鮮少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呢?

台灣的設計那麼棒,為什麼台灣的品牌沒辦法在全世界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是因為台灣市場太小、產官學研合作不夠、還是和國外品牌策略聯盟? 
關於這個問題,我也沒辦法下一個註解,未來會再抽空和幾位前輩請益和深究後再寫文章。

只能說回國之後的確更關注國內外的設計產業,也發現一些有趣的趨勢:
從最近非常火紅的史丹佛設計學院,到台灣的實踐大學設計學院,
從設計思考的工作坊和紀錄片,到最近強調實做和做中學的精神。

我們又回來想台灣的設計到底扮演甚麼角色? 
我們若想深入設計、跨界到設計產業、或是一探設計界的奧妙,又該如何切入呢?

或許在台灣設計界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的實踐大學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


由建築大師姚仁喜設計,榮獲遠東校園建築特別獎首獎的實踐設計教學大樓
        身為台灣首屈一指的世界級設計學校,實踐大學設計學院除了強調跨界思考、不斷變動的本質外,其產學合作及國際交流更是一大特色。從2008年1月起便與MIT(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藉由聯合舉辦國際設計工作營建立常態性交流觀摩,同時也參與各類國內外設計競賽、展演等活動機制提供學生有效的自我檢測。
        迄今,整座設計學院已獲逾百項國際大獎,以工業產品設計系為例,1994年得過亞洲區SONY國際設計創意競賽首獎,並受邀至東京設計週、米蘭國際家具展等世界一流大展,而且還是唯一的台灣代表,除此外,實踐學生的原創設計更陸續吸引了世界著名大廠如法國阿爾卡特、明基、摩托羅拉等主動要求合作。
設計學院簡單明亮的空間可上下任意穿梭,好似熱鬧的創意展演台。
        讓實踐大學由「新娘學校」變身為現今高度自由創意環境的是時尚與媒體設計研究所專任副教授謝大立,留學美國頂尖藝術學院Pratt的他,找來專業與組織能力強盛的同學官政能,一起推動這場革命。他們要扭轉社會上認為設計就是「畫畫的」、「美工」,「真正的設計人才,是懂得社會學、科學,用專業去解決問題,成為藝術與消費大眾之間的橋樑。」謝大立說。
        現在是實踐大學副校長及產品與建築設計研究所所長的官政能,在當時推行了「教學櫥窗」,讓每個老師把最好的學生作品放上去,讓老師和學生擁有活舞台,彼此間以作品互相激勵與溝通,同時也讓整個學院處於能量源源不絕的狀態。
        實踐大學的「開放」的精神,從教學大樓的設計意可看出端倪,由建築大師姚仁喜所設計的這棟大樓(亦為東閔紀念大樓)南端隔著一條巷道與社區公園相對,讓校園與社區人群活動的感受距離更緊密,也讓整個空間的創意流動更加通透自由。
        走進這座以清水混凝土打造的渾厚建築,安靜的外表下其實蓄涵著強大的動能,二十四小時燈火通明的學生工作室裡,隨時都有人在埋頭苦做,甚至連食衣住行都在這個空間裡一併解決,在東歪西倒四散的作品中,更處處可見令人驚艷之作。
大一學生在工作室裡認真畫線條,直到畫出感情為止。
        想學設計,請先做「對」的人!「我們不要好學生,我們要的是對的學生。」實踐設計學院院長安郁茜說。對學生要求如此,對新老師的聘任,實踐設計學院所注重的也是對自己有沒有夢想、有沒有教育熱忱,這遠比教學經驗來得更重要。
        「要成就一個設計師,必須先成就一個人。」認識自己是誰,擁有自己的興趣與好奇心,能獨立思考、大方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思想,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這就是一個「對」的人。創作最根本的土壤來自生活的體驗,因此實踐設計學院鼓勵學生盡量多方面探索和追求,培養一顆敏感而懂得生活品質的心,覺察自己對事物為什麼滿意、為什麼不滿意,當改良行動展開時,就是在做設計了。
圖像編排也是一種設計sense的呈現

為了培養出「思想上的強者」,實踐設計學院在入學考試時就明確表示不考美術術科,因為他們更重視創造力與人文素養。為求多元,實踐設計學院也非常歡迎非設計科班出身的人才加入。創作是思考表達的一種形式,很多國際成名設計師的成功,不在於數位操作技巧很強,而是具有深厚的文學、哲學等涵養。設計,不是漫無目的、天馬行空,真正的關鍵在於實做、在於背後嚴格的紀律管理,所以設計學院也曾邀請電影工作者蔡明亮、杜篤之等人來學校演講,讓學生了解創作實務細膩的內涵。

        實踐有很多很在乎學生、把教學看很重的老師,他們很有實力而且懂得傾聽學生,並能用各種言教、身教去啟發學生,因此他們有常帶學生上夜店的時尚與媒體設計研究所所長曲家瑞,也有電視名製作人詹仁雄擔任講師,或請到設計業界大師級的漢邦設計創意總監顧明德授課,而這樣堅強的業界師資陣容更厚植實踐設計學院打造具備豐富實務經驗的設計師新血的實力。



反觀自己,期許成為一位好的設計師。非常認同文中院長安郁茜提到:
「要成就一個設計師,必須先成就一個人。」認識自己是誰,擁有自己的興趣與好奇心,能獨立思考、大方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思想,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這就是一個「對」的人。


反觀台灣,蒲公英人一直相信著:
「台灣的設計一定不落人後,甚至領先群雄,只要我們找到個人定位和設計產業定位,那麼台灣的設計一定會在全世界發光、發熱。」

--
如果你欣賞蒲公英人--張慶生的文章,歡迎按此分享
如果妳喜歡蒲公英人--張慶生的文章,歡迎按此訂閱(或是右上角直接輸入email)
如果您有不同的想法或建議,歡迎寫Email或臉書給蒲公英人:wuling610103@gmail.com



1 則留言:

  1. 台灣為什麼會一直停在代工走不出去,其實就是人性的問題,幾百年累積下來的世界分工造成思維的僵化。

    真的很難幾個文字就造成甚麼改變,更何況那些大老們都喊到喉嚨要破了,我們能做的就是從自己和周遭慢慢改變起...

    回覆刪除